【心因性猝死年輕化!貌似健康不代表身體健康】

【心因性猝死年輕化!貌似健康不代表身體健康】📣📣📣

曾是旅日職棒投手的張誌家,

驚傳因為心肌梗塞猝死的消息,享年43歲。

近期電視上,

年輕民眾或是年輕藝人猝死的新聞反覆播出,

讓民眾好奇,

原本常發生於中老年的心臟疾病,

為何有年輕化的趨向?

_

【台灣因心因猝死率逐漸攀升】

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內科系副院長張坤正表示:

「猝死的發生率在台灣至少有0.10.2%

全台每年有約23,000人至46,000人因此喪生」,

在各年齡層都有可能發作。

-

台安醫院心臟內科林謂文主治醫師指出:

臨床發現心血管疾病有年輕化趨勢,

其中就包括三高(高血脂、高血壓、高血糖)年輕化,

而男性發生率高於女性。

大多男性在衝刺事業階段,容易有生活工作的壓力,

也常有過勞和不良生活習慣,

例如抽菸和喝酒等,加上天氣變冷,

血管收縮、心跳變快,就容易發生心腦血管意外事件。

-

【不止台灣 其它國家數據也上升】

美國的研究,平均年齡在36歲猝死的驗屍報告,

發現:

(1)平均年齡在3680%有「冠狀動脈狹窄」。

(2)猝死容易發生在18-59歲的人群,

其中18-39歲的佔總數的43%40-59歲的佔39%

(3)自葡萄牙研究,年齡在37.36歲猝死的驗屍報告:

55.6%死因,是「心血管阻塞

(男性佔 92.5%、女性佔7.5%)

(4)葡萄牙在回顧調查平均,

發現: 55.6%死因是「心血管阻塞

(男性佔 92.5%、女性佔7.5%)

-

醫學博士黃軒醫師指出,

典型的心血管疾病的高風險族群,

除了年長者之外,

還有「三高者、愛抽烟、愛喝酒、肥胖者」

4個危險因子,

黃軒醫師指出,年輕的族群如果有這4種情況,

可以理解,這些習慣的擁有者也應該都會是

心血管疾病猝死的高風險族群。

 但是,那些看起來好好的、看起來很健康的年輕人,

也許是又是屬於非典型高危險族群,你自己看看你身邊,

一定有這些年輕族群的。

-

【醫療進步 生活習慣也要進步】

隨著醫療科技的進步,

許多能檢測出心臟疾病的技術,

像是心電圖、心肌血流灌注檢查、

心臟超音波等,都能提前檢查出心臟的問題。

但最大的問題還是出在人身上,

千萬不能以為心臟疾病只會發生於中老年人,

仗著年紀輕而小看了不良生活習慣帶來的危險,

否則下次心臟疾病找上的就會是你。

-

【疫情後的『心』挑戰-COVID-19 心血管】

千萬別小看「長新冠(Long COVID)」帶來的影響!

長新冠,又稱為「新冠後遺症」,

意指在身體感染COVID-19恢復健康後,

帶來一系列中、長期的症狀

包含:腦霧、肺部纖維化、皮膚病灶、

味嗅覺異常、慢性腎功能異常,以及心血管問題等。

-

聯安預防醫學機構-聯安診所

心臟血管內科主任 施奕仲醫師指出,

已有非常多研究發現長新冠會影響心臟血管系統:

若發生在心臟,新冠病毒除

了在急性感染期有所謂的「心肌炎」,

可能會有心臟衰竭、心律不整等問題,

而其後遺症主要包括各種心律異常的

現象所引發的不舒服,甚至長達半年以上;

若在血管,研究發現有些痊癒後的患者,

可能有易引發血栓生成的體質,

尤其是靜脈血栓生成,

進而造成血管阻塞等問題。

-

【有氧運動+抗發炎 長新冠的心血管保養之術】

新冠疫情自2019年底爆發至今,

雖一開始新冠病毒主要是攻擊呼吸系統,

但在心血管疾病併發症的比例卻快速增長。

心臟血管內科主任 施奕仲醫師

分享,規律的有氧運動,

均衡的飲食營養,甚至補充抗發炎的保健品,

許多其他的營養素也被發現對長新冠有正面的改善,

這些都是每位民眾,

都可在生活中輕鬆落實心血管保養的好方法。

-

最後,施奕仲醫師,

染疫後若有心律不整或是心跳變快的狀況,

也不要過於擔憂,

也可能是外在因素(心理壓力)所導致,

提醒民眾一個月內可積極觀察,

若超過一個月仍無改善,

建議進一步追蹤檢測。

長新冠的影響深遠,仍有待所有民眾一同努力,

以正向、積極樂觀的身心,迎接未來。

已加入購物車
已更新購物車
網路異常,請重新整理